忧郁不是天生,帮助他人和自己放下痛苦的13种方法
作者/贝纳铎.史达马提亚斯(Bernardo Stamateas)
每个人都曾经在某一刻说:「我今天心情有点低落,什幺事都不想做。」在这样的日子里,我们会觉得一切都很不顺利,所有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都很糟,任何坏事都只会降临在我们身上,让我们一点都不想起床面对这个世界。这种状况几乎人人都发生过,是很正常的。
本文要探讨的则是一直处于忧郁的状态,这种症状严重得多,是百分之百的有毒情绪。我们应该学会分辨「忧郁」与「心情低落」。心情低落是一时的,短则几小时,长则好几天,这都很正常;但忧郁会一直持续。
每一次谈到忧郁,很多人就会因为某种不知名的失落而放声大哭。请注意,悲伤是忧郁的主要症状。很多状况都让我们悲伤:压抑的负面情绪、没有被释放的痛苦、尚未解决的失落、没有说出口的话、不能哭出来的眼泪、不幸的事、被迫吞下去的苦涩、疾病、没有及时疗癒的受伤情绪等。这些状况一点一滴累积起来,人就慢慢生病了。
心情低落、自我压抑、罪恶感挥不去,小心忧郁缠上你当你陷在有毒情绪中,身体会透过各种症状反应心理上的感觉,因此我们可以藉由一系列的外在表现察觉自己是否生病了。陷入忧郁的人会觉得每一件事都很讨厌。以前认为很有吸引力的,现在完全失去魅力;以前能够让自己心情愉快的,现在成了恼人的负担。他彷彿突然对一切事物完全失去兴趣。
这些症状不只影响你个性的某个特定面向,也会出现在你的工作场合、嗜好、思想,以及你从事的每个活动中。陷入忧郁时,你会很想消失,碰到的每一件事,甚至接到的每一通电话对你而言都是折磨。现在,生命里的一切都很糟糕、很丑陋,没有意义,也没有价值。
陷入忧郁的人会觉得有罪恶感,但同时又认为自己是个受害者。例如,一个患有忧郁症的母亲会跟照料她的女儿说:「出去吧,不要因为我而关在家里,我不想成为你的负担。」忧郁的状态包含了强烈的恐惧、自我压抑与罪恶感,而因忧郁而起的强烈罪恶感会让人产生这样的想法:
.我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活
.我只想死
死是许多忧郁症患者期待的逃生门,他们认为唯有如此,才能离开内心那无底洞般的悲伤,以及无止境的焦虑、不安。我们必须对这样的想法提高警觉,因为已经有百分之十的忧郁症患者实践了这样的想法。
我只值得这样的生活:误解自己,使人变得忧郁忧郁的念头通常来自以下几种「成见」:
好的与坏的:忧郁的人会不断自问「该」或「不该」做某件事,如果做了某件「不该」做的事,就会很气自己,产生强烈的挫败感与罪恶感。
全有或全无:忧郁的人会把所有事情分成黑或白,灰色不会出现在他们的生命里。他们所有的行动都经过「是」与「否」的筛子过滤。
概括一切:犯了一个错,便认为那是永远的失败,还会扩及生活的各个领域。比方说,如果婚姻失败,忧郁的人就会认为自己在工作、在养儿育女、在人际关係、在每一件事情上都是失败的。这当然会是他们的错,因为就是他们告诉自己:「我是个没用的人。」
只盯着负面事物:忧郁的人会抓住负面事物或错误不放,无法忘怀或翻开人生新的一页,而是会尽可能为了那个错误惩罚自己。
集中化:忧郁的人将自己视为发生的所有事情的中心,尤其是负面的事。别人的痛苦会让他们开启自己的痛苦,将之变成自己的不幸来承受。
觉得自己不够格、觉得自己要为不相干的事负责,让我们对自己产生错误的信念,而这种错误信念会导致忧郁。我们要了解,人生是由我们的想法形塑而成,而我们的生活方式会跟以下两种想法的特质一致:处于平静与和谐之中,或是处于持续不断、令人筋疲力竭的忧郁里。你认为自己值得过怎样的人生,你的人生就会是那个模样,从来不会有差池。
《好心情手册》作者大卫.柏恩斯说:「你把自己的情绪当作事实的证据,其中的逻辑如下:『我觉得自己很没用,所以我就是个没用的人。』这样的推理是错的,因为你的感觉反映的是你的想法与信念,如果想法与信念被扭曲了—常常如此—那你的情绪也没有正确性。陷入忧郁状态的人几乎完全被这种情绪性推理占据,无法想到要去质疑让他们产生那些感觉的认知。」
然而,如果你打开自己的心与脑,接受所有信心、勇气、智慧、感谢与珍贵的言语,很快地,你就能终结你保留在心智与灵魂里多年的痛苦,将它们转变成在未来持续许多年的喜悦。你当然无法改变过去,但你可以在现在採取正面的行动。
正面总是会战胜负面。光明比黑暗强大,健康胜过病痛。虽然无法改变已经发生的事,但我们可以让新的事物在今天与未来的每一天发生。我们可以停下来看看自己走过的旅程,盘点拥有过的美好,如此一来,你就可以说:「有时候事情很顺利,有时则没有那幺好,不过还好当时再试了一次,才能得到最后的好结果。」
当你疗癒了自己的心,就能迎接最美好的生命,体验到宽广、独特、没有限制的人生。
觉得忧郁是天生?你可以选择不要继承有毒的忧郁我们的某些行为是继承来的,例如我们可能像母亲一样胆怯,像父亲一样暴力,像爷爷一样偏执,像曾祖父一样被动,像叔叔们一样忧郁。这些心理上的继承并不是单靠「我不想要像……」这样的愿望就可以打破的,而是必须转变思考模式,行为才能跟着改变。我们必须打破老旧的思考方式,开始以正确的想法与信念看待生命、度过每一天。
如果你母亲是个忧郁的人,请下定决心不要变成那样。带着尊严对抗你可能会经历的困境,因为你继承的并不是像你的祖先那样生与死,而是去实现你来到这个世界要完成的梦想与目标。今天你也许面对暴风雨,但你要知道,你最终会获得奖赏。梦想与目标赋予生命意义,并且让我们的情绪安定。当一个人努力实现梦想,就会跨越自己的极限。
忧郁会让人对一切失去渴望,也失去梦想、失去目标。因此,你的过去、你的年纪,甚至你全家人都有忧郁的症状一点都不重要,真正重要的是你的梦想。只要拥有梦想,你就有了继续走下去的力量,而且不会停下来。对自己的满意程度越高,你越觉得自己可以掌控生命。
认识忧郁的类型,走出恶性循环虽然忧郁表现出来的症状都差不多,但还是有几个不同类型。以下是最常见的几种:
1.反应性忧郁:这是最常见的忧郁类型,是一种对「失落」的反应。这个失落(有感的或无感的)可能是失去工作、失去朋友、失去伴侣等,如果无法从中恢复,痛苦和悲伤的感觉就会一直增加,直到变成忧郁的症状。这类型的忧郁特别容易出现在内向、没有安全感及非常敏感的人身上。
2.躁郁:这种人有一段时间会很兴奋、愉悦(躁狂期),然后几个星期或几个月之后,突然觉得不想再活下去了,不想出门、不想做任何事(忧郁期)。但是过一段时间,他们又回到愉快的状态,接着再一次跌落情绪谷底,什幺都不想做。像这样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状态中来来回回,会让他们更加忧郁。
3.疲劳造成的忧郁:这种情况特别容易出现在上班族或青少年身上。一个好竞争的上班族会不断对自己施加过多压力,导致心理与身体上的疲累。至于青少年,当他们长期处于某些刺激之下,以及因为被斥责、被拒绝和家庭争吵的影响,便会出现这种筋疲力竭造成的忧郁。生活在一个竞争的社会里,工作过度和压力会慢慢製造出心理上的疲惫,身体也会发出警讯。
4.五十岁以上的人承受的忧郁:心理学家说,人在五十岁过后会出现忧郁症状。他会开始想自己这一生到底做了什幺、得到什幺、失去什幺:「这件事我做错了。」「在两性关係上,我没有做好。」「那件事我没有做到。」他不断回想,然后发现自己过去的生命有许多空白,于是慢慢落入忧郁的低谷:小孩长大了,跟另一伴的关係不是太好,做了多年的工作也没有得到自己期望的结果,让他满怀失落。他就这样不断回顾、不断检讨,然后慢慢陷入忧郁。
5.未被疗癒的错误造成的忧郁:如果内心深处多年来一直觉得自己犯下的错从未被原谅,就可能产生这种类型的忧郁。
无论哪种类型的忧郁都会形成一个循环:陷入忧郁的人会孤立自己,产生负面想法;越是孤立,负面想法就越多,而负面想法越多,就会越来越孤立。于是,你进入了一个你以为自己无法脱离的恶性循环。但事实上,你是有能力走出忧郁的。
你的心诠释生命的方式,决定了你的身体是否能战胜忧郁某些有过忧郁经验的人会说:「这是轻而易举就可以解决的事。」但另一些人则会说:「你无法克服的,你完蛋了。」我们赋予每天发生的事情意义,而这些意义可以治癒我们,也可以让我们生病—有这种作用的不是事件本身,而是我们诠释那件事情的方式。这是因为心智与身体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係。
以前我们认为身体状况不好,心里再怎幺想变好也没有用,但今天我们知道,心智与身体是紧密相连的。发生在身体上的事会影响心智,心里想的事情也会影响身体,它们之间是直接连结、互相影响的。脸上的表情就算是装出来的,也可以製造出那个表情所代表的感觉。例如,你正在生某人的气,结果对方跟你说:「好啦,笑一个。」于是你的愤怒彷彿就这样消失了,因为笑容可以製造出愉快的感觉。
有研究显示,走在暗巷时如果开始吹起轻快的口哨,恐惧会消失,自信心会增加,你会走得更有安全感。因此,假如你正深陷忧郁之中,你的身体会表现出来。有句话说:「相由心生。」这是真的。如果你的心充满悲伤、焦虑和忧郁,你的身体就会揭露你的灵魂正在发生的事。
所以,若你想要摆脱你所感受到的忧郁,或是帮助所爱的人走出这个困境,你必须知道,要疗癒灵魂及身体,需要发展以下三个必要条件:
1.有所期待:人要对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有所期待(例如儿子的婚礼,或是想到你会去照顾即将诞生的孙子,为他开一场庆祝宴会)。生活里有很多事情可以做,就算没有这件事,也有另一件事。有所期待的人,活得比较健康。
2.有勇气:有勇气、会为某样事物战斗的人可以找回健康,信不信由你。人一生当中最糟的事就是没有活着的目标,就算是为了打赢官司(为了房子、为了小孩的监护权),那样的奋斗都能让你发展出勇气,并改善你的健康。
3.乐观:研究发现,对疾病「轻描淡写」,复元得比较快。也就是说,如果一直把焦点放在生病这件事情上,病情就会恶化;越不注意,好得越快。同样地,听到某个消息时,不要把它戏剧化,「一切都会过去的」这样的回应会为你带来更大、更美好的事。所以,如果听到坏消息,你只要说:「这件事同样也会过去,我有能力好好解决。」这样的态度暗示着更美好的事即将来临。对乐观的人来说,事情只会越来越好。
期待、勇气与乐观(怀抱希望)等态度有助于控制负面情绪,让你不会那幺脆弱,可以更快恢复。「希望」这个东西是很有帮助的,想要疗癒,你必须怀抱高度希望。抱持希望的人正向又充满智慧,因为他知道接下来进入他生命的,都会是成功的事物。
对一个在情绪上或身体上生病的人来说,最好的疗法就是不断给他希望。我们必须和这样的人谈论希望,用希望餵养他,将希望传达给他。我们能做的最好的事,就是用心照顾他,并且让他知道,就算是这样的痛苦,他也有可能走出来。不要为了他的忧郁惩罚或责怪他,而是要给他希望,让他相信今天虽然如此,但明天会很美好。「希望」这个东西是非常有疗效的。
让自己在心理上免疫,让自己的心智有抵抗力,这样就没有任何病毒可以摧毁你的人生,也没有任何试图侵蚀你心智与身体的负面想法可以攻击你。请让自己的心智与身体被所有美好的事物围绕:
.选择记忆。
.保留愉快的回忆。
.避免争吵。
.以正面的方式解读自己面临的状况。
如果可以这幺做,你的身体与心智都会受到保护,于是,忧郁在你的生命中再也没有立足之地。
帮助自己也帮助他人:放下痛苦、开始练习解毒的技巧吧我们之中很多人都遭受过忧郁之苦,不然就是有家人或认识的人陷入这种困境。问题在于如何提供帮助。以下是几项建议:
- 不要觉得陷入忧郁的人很可怜:焦虑与忧郁的状态往往很容易触动人,让人落入过度保护的角色里。 不要用言语「鼓励」陷入忧郁的人:不要说:「打起精神来!」「你现在发生的事哪有我惨?」这些话只能缓和焦虑,却会让忧郁的人更加绝望,因为他比任何人都想离开他陷入的状态。他也想要走出来,他的脑子也告诉他不要再忧郁,问题是,他就是无能为力。 不要显得冷漠:冷漠的态度会让忧郁的人无法表达自己,并增加他的忧郁。想要帮助处于忧郁状态的人,就请你不带偏见地陪伴他、倾听他,而且不要质疑他试图表达的东西。 认清错误是你成长的一部分:问题不在犯错,而是有没有从错误中学习,以免再次失足。请检视自己的错误,你会学到东西的。错误是成长的来源,而不是折磨。 认出并避开所有伤害你的人、事、物:在恢复期间,不要去探望生病的亲戚,不要看新闻,也不要和人争辩。这段时间里,你应该让自己重新充满平静,充满新的力量、能量和热情,以迎接新的机会。 以正面事物滋养心智:不要过度批评自己,贬低自己的价值。把负面想法丢到一边,你不必为周遭发生的一切负责。 学着说正面的话:当你说出负面话语时,你就阻碍了自己,因为你会得到和你期待的回应相反的结果。只要学着说正面的话,你就可以学会让自己开心,并且让心里产生希望。 学着暂停一下:我们应该试着在工作日之中插入休息时间,建议每工作两小时休息五分钟,研究证实这样做的工作表现是之前的三倍。许多人会在长时间不断工作之后睡个二十四小时,这幺做是没有用的,只有让自己暂停一下,做些不一样的事,才能免于筋疲力竭、身心交瘁。 学着说「不」:在要求很多的人面前,例如朋友、配偶或自己的小孩,我们往往无法开口说「不」,这样会让我们背负许多不属于自己的担子。 不要过度想像:人很容易有悲观的想法,必须能够察觉它们,加以限制。 以智慧面对问题:遇到的问题有多困难,我们的成长就有多大。解决一个重大问题,可以让我们大为提升。问题不会击倒我们,只会让我们更强壮。 着眼全局:必须很清楚自己要去哪里,不要在途中把注意力放在让自己分心的事物上。 最后,最重要的事情是:原谅,放下,告别过去。
放下恐惧,放开你紧抓不放的那些人,放开带给你伤痛的情境与故事,因为即将到来的事物会更美好。放下过去,释放牢记在心中的那些话,释放扼杀你的未来和你的生存欲望的那些焦虑和情绪。除了你,没有人伤得了你的心。能给予你人生的,只有你自己,所以你一定可以再次充实生命,学会珍惜自己、欣赏自己。
当一个人被珍惜、被欣赏、被认可,就会吸引来生命中最美好的事物:最好的朋友、最好的伴侣、最好的家人。因为,你是什幺样子,就会吸引来什幺样的事物。
最后再提醒几件事:
创新:创新意味着加入一些令人惊奇的元素,做一些新鲜事!
就算是小小的改变,为了不让自己厌倦,我们都需要在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中加入一些变化。将行事曆填满活动,让自己拥有种种新体验,并从中成长。要用力过生活。
享受:我们之所以没有比较快乐,是因为大部分人都没去做那些会让自己快乐的事。什幺事情会让你快乐?把它们写在记事本里,然后不要等到明天,现在就去做那些会为你带来喜悦的事。
问自己问题:我梦够了吗?我有好好活过吗?我学会放手了吗?我有好好爱过吗?如果目前为止,你都没有做到这些事,请开始去做,然后好好享受。
在满是喜悦与意义的身、心、灵之中,忧郁没有立足之地。
书籍介绍《毒型情绪:侵蚀你美好人生的15种负面有毒情绪》,方智出版
作者:贝纳铎.史达马提亚斯(Bernardo Stamateas)
曾是阿根廷前总统基贺纳的御用文胆。早年专研心理学和神学,获得双硕士学位之后,另对两性议题产生兴趣,于是又追随知名心理学者研读了性学。在心理学领域绕了一圈之后,他终于明白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:帮助别人过得更快乐。因此,他创立教会,成了全国知名的演说家和布道家。着有《毒型人物》《毒型情绪》等书。

Photo Credit: SpaceShoe [Learning to live @ Flickr CC BY SA 2.0